开栏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里,淮阴的乡野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下了日久弥新的故事,也正描绘着一幅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画卷。即日起,淮阴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奔跑吧,乡村》,聚焦淮阴大地上的村庄,描绘75年的沧桑巨变。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跑”进美丽乡村的优秀样板,领略崭新蓬勃的乡村风貌……
初秋时节,走进刘老庄镇郑河村,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海洋。轻柔的风吹过硕果累累的果园,吹过花木掩映的村庄,吹过阡陌纵横的稻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美村庄 绿色宜居
“现在的小区那真是没话说,与以前天差地别,道路也宽、绿化也好、配套全面还干净整洁,我搬进来10来年了,感觉很舒心!”对于郑河村村民左其富来说,这些年来最切身的变化就是居住环境的改善。
郑河村属于全区较早启动集中居住的村居之一。2009年,受苏南乡村发展经验的启发,郑河村结合万顷良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拆旧庄、建新村。全村800多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一宅一院的二层楼房如棋盘般横平竖直,整齐有序地排列在树木参天、花果飘香的绿海之中。
小区旁的沟渠长满碧绿的水生植物,道路两边树木成荫,院落门前的花坛里各式鲜花开得正艳。“我们在设计时,就强调绿色、自然,做到门前有花、房后有树,让群众住得舒适。”郑河村党总支书记洪家银介绍,为实现让群众住得舒心这个目标,栽植绿化树木3000多株,铺设大片草坪营造绿色生态环境,投资建设文化大舞台、牡丹芍药园、健身小广场等,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春赏百花,夏乘荫凉,秋品硕果,冬享宁静!生态宜居,郑河村实至名归!
兴产业 绿色发展
“今年的瓜蒌长得特别好!你看,果子都挂满了,个头也特别大!”村民杨学成今年承包村里的100亩土地种植瓜蒌。本来今年高温和大雨交替上演,对瓜蒌的生长很不利,但在村支两委的积极帮助下,瓜蒌地排涝和灌溉都很及时,瓜蒌长势非常好。“看起来今年应该有个好收成!”杨学成很有信心。土地是农村发展最大的资本。郑河村全村土地近8000亩,早在十多年前,村里就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会,把零散的小田整合为田间配套齐全、便于机械耕作的大田,并统一把村民的土地全部流转给种粮大户耕种,让更多的劳动力专心进城务工,提高家庭收入。
土地整理后增加了约800亩的池塘、道路、沟渠等公共资源,村里把它们集中整合起来,发展绿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杨学成承包的瓜蒌田就是村集体土地的一部分。
翠绿的瓜蒌地旁是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架设在一大片池塘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幽蓝的晶光。“这里原本是窑厂取土的废塘,水面有接近300亩而且非常深。为利用好这个资源,村里招引了渔光互补项目,塘里养鱼,上面发电,效益很好,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贡献至少20万元。”对于这个原本的废塘,洪家银还有更长远的打算。“现在还有约一半的水面没有安装太阳能发电板,我们计划建设一个水上乐园,并以乐园为中心把村里的农家乐、采摘、垂钓等业务统合起来,让旅游产业成为郑河发展的新动力。”
此外,村集体还领种了20亩牡丹芍药园、120亩梨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全部归集体所有。2023年,郑河村集体经济达215万元,人均收入超25000元,连续十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惠民生 绿色通道
“我提议村里是否能建个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午饭、娱乐、保健这类的服务。”在例行的党群议事会上,有党员代表提出了这个建议。会后,村支两委立即开展讨论,并形成了共识。“这个建议很中肯,建养老服务中心很有必要。”洪家银说,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在家的以老年人为主,妥善照料老人是村里必须负起的责任。“我们决定今年在村部东侧的空地上建一处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中心,解决老人就餐、就医、休闲娱乐等问题,让外出务工的村民没有后顾之忧。”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郑河村一直把满足群众需求、办好民生实事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支部每位党员负责联系20名群众,定期走访,了解群众需求,列出实事清单,限期落实到位。为解决土地流转后村民吃菜问题,拿出集体土地为每家每户分配小菜园,让村民四季吃上自己种的放心菜。小区下水道、道路、房屋、绿化、路灯等公共设施维修投入全部由村集体经济负担,不用群众出一分钱……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更多的“民生清单”正在变成郑河村民的“幸福账单”。
记者感言: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加快乡村绿色发展还必须围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示范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激发乡村发展的无限潜力。